孝义之名天下知的“江南第一家”

孝义之名天下知的“江南第一家”

裔子童 2024-10-18 服务 5 次浏览 0个评论

如今,人们对于家庭文明建设尤为重视。尊老爱幼、勤俭持家是中华民族传统的家庭美德,一直传承数千年。历史上,浙江有一个大家族因为“孝义”而为天下所知,它就是被誉为“江南第一家”的“郑义门”。

自北宋重和元年(1118)至明天顺三年(1459),郑氏家族在浙江浦江合族同居历时三百多年,鼎盛时3000余人同吃一“锅”饭,其孝义家风代代相传。元代,朝廷两次旌表其为“孝义门”,因而改称“郑义门”。

如今,作为“江南第一家”的大家族虽然已经无存,但这里仍然是中国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

很多年前,应浦江县有关部门的邀请,笔者陪同时任国家文物局古建专家组组长的罗哲文和建设部规划专家、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委副主任委员郑孝燮两位老先生,前往当地进行实地考察。

我们一行三人沿着郑宅镇中心的白麟溪前行,穿过一条并不宽敞的小巷子,便到了挂有匾额的郑氏宗祠。当年,郑氏宗祠是郑氏家族进行祭祀、聚会或欢庆重大节日的地方。

从偏门而入,“江南第一家”的匾高悬于上,两旁白墙上赫然写着“耕”“读”以及“忠信孝悌”“礼义廉耻”十个大字,其悠久的文化内蕴扑面而来。

据当地人介绍,郑氏宗祠建于南宋,扩建于元代,已有860余年的历史。祠共有五进:前为师俭厅,次为和义厅,三为有序堂,四为孝友堂(即拜厅),五为寝室,在寝室正位,供奉着历代同居列祖神位。

祠内有元、明两代名人碑刻、匾额、楹联30多块(对),门窗上雕有“二十四孝”图,构图精美、栩栩如生。

郑孝燮老先生不无感慨地说:“我本人姓郑,一生中看过的郑姓祠堂不少。但是,规模如此之大、建构如此精美的郑家祠堂还真是第一次见……”

北宋元符二年(1099),郑淮迁居浦江,但由于世事不稳,直至其孙郑琦,才承担起振兴家业的重任,并以“孝义”为宗旨治理家政,由此开启了郑氏家族同居的模式,郑琦也被认为是郑氏家族的“第一世祖”。郑琦一生未仕,但躬身实践,以孝治家,为郑氏家族合食共居奠定了行为规范。临终之时,他留下遗嘱:“吾子孙有不孝不悌、不共财聚食者,天实殛(jí)罚之。”

第五世主郑德璋是郑氏家族里程碑式的人物,其中具有开创意义的一件事,就是制定了治家准则。德璋之子、六世郑文融,首次提出以复礼为己任,力求恢复礼仪典章制度,并主张“以法齐家”,他制定了《家范》五十八则,成为《郑氏规范》的雏形。在郑氏后人的不断完善下,《郑氏规范》成为郑氏家族共同遵守的家训,其中关于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族训共计168条。

明朝初年,郑氏家族步入鼎盛时期,此时的郑氏已是“阖族千余指”的大家,且长幼有序、誉播八方。明太祖朱元璋出于治国之要,借鉴了郑氏家族“以法治家”的实践,并收到了切实的效果。

明洪武十八年(1385)七月,郑氏族长郑濂赴南京面圣谢恩。朱元璋说:“你家九世同居,孝义名冠天下,可谓江南第一家……”郑濂归来,遂书“江南第一家”匾,悬于郑氏宗祠门上。

当时,郑濂在面圣时,还有一个细节。朱元璋问:“何以治家?”濂对曰:“谨守祖宗成法,因家规进。”这里所说的“家规”,就是郑氏族人几代人在治家实践的基础上,逐渐发展完善,又由元代儒学家柳贯、明初宋濂等人参酌审定的《郑氏规范》。

郑濂还以《郑氏规范》进呈朱元璋。朱元璋览后,顾左右曰:“人家有法守之,尚能长久,况国乎”“命你今后,每岁朝见,可与颜、曾、思、孟子孙来朝,同班行礼。”郑濂叩头谢恩而归。

据《郑氏历朝仕宦题名》载,在元、明几朝,郑氏家族为朝廷先后输送官吏多达169人。《郑氏宗谱》又统计,郑氏家族中在明朝被委以重任的有47人,其中有官至礼部尚书的郑沂、内藏库提点郑洪、翰林院待诏郑洽以及大理寺左丞监察御史郑柎等人,成为朱明王朝初期的台阁重臣,其弟子出仕居官者几乎遍布全国。从郑氏家族走出的官吏,不仅未有一人因贪墨而罢官,且均为人所称道。

明朝天顺三年之后,“郑义门”便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郑氏规范》中提倡的孝义精神,却永远留存了下来。

来源:北京晚报 作者:朱祖希

流程编辑:u060

版权说明: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网站上的文字、图片、图表、漫画、视频等内容。
未经许可即使用,或以此盈利的,均系侵害本网站著作权及相关权益的行为,本网站将追究法律责任。
如遇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相关文章刊发之日起30日内与本网联系。
联系方式:takefoto@vip.sina.com

转载请注明来自广东菲塔赫医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本文标题:《孝义之名天下知的“江南第一家”》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